注释:以下文章是转摘的,但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
上海。
一个多么 Fascinating 的词汇呀。当初,自己拿着一纸红色的通知书,来到了这个自己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地方,哦对了,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。
我给了多少“第一次”给上海呦。
第一次坐地铁,第一次吃肯德基,第一次自己看病,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和她“第一次”。原因无他,只因自己来自一个河南四线小城市的底层家庭。
还记得有一次跟室友请假外出,路过一个房产中介,看到五角场的房子要两万多一平。我们啧啧赞叹,心想着这辈子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买一套上海的房子了。
哦,14 年本科毕业的时候,涨到了五万多。
彼时的我,从来没有冒出过留在上海,或者拿上海户口的念头。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菌校学员,不知道未来在哪里,也不知道能不能留校。另一方面,还是差距太大,就像你看到刘亦菲,你从来不会有娶她的念头。
我第一次对上海户口感兴趣,是看到我的硕士研究生同学,在想尽办法搞到一个优秀学员。
当时,上海的硕士还没办法直接落户,需要积分满多少来着,而这个优秀学员的分数加上去就刚刚好够应届落户。
她落户成功之后的欢呼雀跃的表情,我到现在都还记得。
要不,我也拿个户口,留在上海?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。
有一天,导师带着我们几个研究生宴请其他教授,在人民广场的旁边一家豪华餐厅的顶层包厢里,他指着灯红酒绿的南京东路和高楼林立的陆家嘴,对我说:“情歌,想留在美丽的大上海么?”
说实在的,我那一刻真的有点心动,于是点了点头。
他说:“那就好好努力!”
那颗种子发了芽。
淦,后来我才知道这是 PUA。
虽然最后我留校没成功,但我因为个人原因,成功脱了菌装。
好处是,我自由了。
坏处是,我没资格在上海分房子了,也没上海户口了。
自由之后,我一直对失去的户口念念不忘,我好歹一博士,连个户口都搞不定?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得到它,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。
我和老婆结婚之后,群里有人问我:“情歌,什么时候生孩子呀?”
我想都没想,说道:“再等等,想落户上海之后再生,这样孩子就是 310 开头了。”
彼时的我,似乎对这一串开头的数字有一种蜜汁向往,其实深层次的是一种户口隔离建立的一种等级观念。
这种等级观念,其实蛮深的,刻在很多上海人,还有新上海人的心里。规培的时候认识一哥们,非常优秀,八年制,大三甲住院医,但是单身。问他择偶要求,他说他妈妈要求一定是 310102 开头的。
具体数字我忘了哈,反正就是一定要是老上海人心中的上只角的女孩子。说起来我倒也没资格笑话他,毕竟我也想生个 310 开头的孩子,只能祝他早日找到幸福吧。
后来,我们倒也没等,觉得到了年纪,就生下了我们的宝贝女儿。上户口的时候,只能跟着我或者孩子她妈。
我本想让她跟着我,奈何让我妈去办手续,遭到了刁难,那边说是要审核出生证明的真伪,还要出差到上海核实,整个周期要一个月。
我疯了。
很符合我对我们老家办事部门的固有印象。不是,谁啊?谁愿意办个假的出生证明,就为了落户河南啊???
一个高考地狱模式的省份。
真的,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,在我上大学的 09 年,河南人的名声跌到谷底。一提起河南人,就是“偷井盖的”、“骗子”之类的污蔑话语。我一河南兄弟的女朋友父母,甚至光明正大地提出了要求:“坚决不同意找河南人”。
即便如此,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是河南人,并身体力行地改变大家对河南人的固有印象。
大家努力地想落户上海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平台和环境。孟母三迁,她要是活在当代,估计拼了命也要攒够积分,居转户落户上海。
后来,孩子跟了母亲,落户贵阳,一天办完手续。
入职现在这家医院之后,我就着手办理人才引进落户的事情了。感谢医院,感谢人力资源部的老师,忙前忙后,终于帮我搞定。
上周,我们一家三口拿到了崭新的户口本——我是户主。
下次,老婆再不听我的话,我就把户口本甩在她的脸上,告诉她谁才是这个家的主人。
过了一周,收到了寄来的三张新身份证,后面的公安局是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。老婆和我专门花了 180 到某蓝拍的身份证照片,结果感觉还不如现场拍的自然,纯纯智商税。
落户上海之后,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。© 由 ZAKER 提供
拿到户口本、身份证之后,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,甚至都没出去吃顿好的。
我当然知道,上海户口的含金量。
可以买两套房了?哦,买不起。第一套贷款还有两百万呢。
小孩子可以上学了?哦,我们落户的是郊环外南汇小镇,感觉只能上个菜小了。
可以享受精致的生活?不不不,落户前后一点变化都没,关键是我还是住在不大的小房子里,吃着两荤一素,每天通勤两个小时,和其他地方的社畜毫无二致。
可以说自己是新上海人了?
不,不,我永远是河南人,河南人的基因刻在了我的河南话里,刻在我爱吃胡辣汤的舌头里,刻在了我善良勤劳的本性里。
我唯一担心的,是宝宝的身份认同。前两天,跟老婆孩子还有两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家庭一起吃饭。席间谈起了我们落户的事情,我摸了摸娃的头,
“诶,不知道她算哪里人,能不能算半个上海人。”
“哪里,她出生在上海,就是上海人。”上海的朋友帮我找了个台阶下,我看了看老婆,神情尴尬。我知道,这个话题似乎不太合适。
我心里也清楚,上海的朋友其实心里不这么想。上海人的定义和河南人、贵州人一样,都是有一种文化印记在的, 是语言、是性格、是习惯,不是简单的出生地就可以铆定的。
还是我老婆说得好,“啥上海人、贵州人、河南人,不都是中国人。”
大家一起笑起来,是啊,都是中国人。
虽然,我成功落户了上海,但我希望有一天,户口这种地域之间的等级划分和它绑定的资源不平等,能够随着各地的发展有所改观,甚至消失不见。
完
如果你也喜欢情歌这篇
真诚的小文
也许你也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