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?

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掉就行了

图片

【一个病人浑身疼痛,随即去医院看病,见了医生,医生问病人哪里疼,病人一会说手疼,一会说腿疼,医生微微一笑,“这病好治。”

找来了针线,医生将病人的嘴巴给缝合起来了。“现在不疼了吧?”

病人不再说话,也不再喊疼,这病,便算是治好了。】

1

天然气费用上涨的事,自重庆成都之后,已经形成了舆情汹涌之势,在多地蔓延。

不少其他城市的市民也反映,同等使用情况类比下,天然气费用支出比从前,高出了不少。

4月22日,苏州昆山。

一名女士发帖称,日前因发现自家天然气费用突增,便发帖质疑,希望有关部门彻查。

一天后,当地苏州天然气公司找到了这位女士,并上门进行检查和解释。

一下子来了5个人,女子有点慌。

燃气公司给出了解释:去年12月,天然气调价了,价格有上涨。

然后,为了消除女子对于“燃气表”的质疑,给她换了个新表。

该女士称,天然气公司的态度挺好,她原以为此事到此结束。

可令她没想到的是,燃气公司的人刚走不到20分钟,片区两个民警上门了,说是要宣传电信反诈知识,并询问了该女士老公的公司名称。

之后便是职能部门人员找到她老公公司,由公司老板和她老公沟通,希望她可以删帖。

#女子反映天然气费用突增,老公被公司约谈#,话题上了热搜。

该女士发帖描述道,她只是一个小市民,只是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说出来。没有撒谎,没有制造谣言。希望有关部门放过她,不要通过公司老板进行施压删帖。该女士称,自己发帖只是要维护切身利益。

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?

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掉就行了。

红毛药酒的跨省抓捕事件,微信群里骂一句草包书记被跨市行拘。

都是些常规手段罢了,基操勿六。

图片

2

内蒙古开鲁县镇干部阻止村民耕地事件,一下子成为了全网头条。

继江西提灯定损事件后,网友们又造出了新词:

云浩止耕。

“别跟我说,我不懂法”、

“我们的土地,我想解除合同就解除合同”、

“上面让我敛钱,我就敛钱”、

“信不信我明天喊200个人来”。

基层某些干部的官老爷思维,都是如出一辙的:

你法我笑、权大于法、领导说了算。

最让我觉得无语的,就是镇书记的那一句“我们想解除合同就解除合同,因为土地是我们的。”

是你姥姥个腿。

土地是属于国家的,国家是属于人民的,不是你张家李家赵家的私人财产。

陕西的赵书记在秦岭侵占土地盖别墅,想造一个“西山官会风水宝地”,最后一堆人进去吃牢饭了。

一个镇书记,是怎么大言不惭的说出“土地是我们的”?

你不是“我们”,你也代表不了“我们”,你更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。

图片

开鲁县的农机能够开进田里及时春耕播种,最大“功臣”,就是中国三农的记者。

得亏是记者接到农民爆料投诉来实地采访,得亏是中国三农国字头媒体视频发布帮助农民维权。

视频一上热搜,24小时不到,问题就解决了。

这要是农民自己发帖网络投诉维权,轻则和昆山女子一样,“警察上门,约谈删帖”。

重则是红毛药酒事件和草包书记事件,造谣传谣恶意诋毁,行政拘留加以处罚,再严重一点的,没准就是寻衅滋事刑事拘留了。

迁西李贵富:“这流程,我熟啊。”

图片
图片

3

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,这两年搞了个计划,叫落实“市场主体倍增”计划。

那么,什么叫市场主体倍增呢?

大家知道,现在经济形势不乐观,企业少工厂少店铺少,就业找工作也不容易。

所以啊,为了拉升经济和刺激GDP,阳高县搞了个市场主体倍增计划,就是鼓励大家创业多开公司,多增加一些市场主体,好让我们领导看到的纸面数据,亮眼一些。

可是开公司,建市场主体毕竟是要创业成本的,螺丝厂都快倒闭了,谁还有钱去开公司。

但领导要求了,必须要市场主体倍增,怎么办呢?

下面的人,就想出了高招:

没有主体,我们可以人为创造主体啊。

阳高县一位村支书,一个人名下就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,有个体工商户、有合作社还有公司,涉及鞋店、服装店、水果店、货运队、养殖厂、水产店、鲜花店、建材厂,便利店有两家,还有家美甲店…

从2022年开始,当地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,乡镇领了任务分配到村里。

比如,这个月必须完成多少工商营业执照的办理注册、合作社必须办理多少个、公司必须办理多少个,每个月都有任务。乡镇没办法,只能给村里摊派,于是村支书找人注册没有任何营运实体的执照。这个月办完,下个月任务又来了。每个月都要通报,完不成的还要批评。”

你看看,唯独在“市场主体倍增”、“满意度调查表”、“刷白墙”、“创文创卫成果”、“群众幸福指数”这类事件上,官僚主义的魔幻配合着形式主义的作秀,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绝伦的造假主义艺术。

耿彦波要是还在大同当市长的话,这些鸟人得全都摘了乌纱帽。

真的问题,不关注不重视,“提出解决问题的人”,删帖、约谈、遮丑、捂盖子。

假的表演,高度亢奋异常积极,刷量、控评、造假,这和直播间里的网红刷数据,有什么区别?

集体意淫在伟光正的正能量里,集体迷醉在亮眼数据的“重大进步”和“优良成果”里。

最后除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,其余每一天,都是盛世太平下删帖“负面新闻”。

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体制内的公职人员,几乎从来不会转发一篇涉及时政评论的文章到朋友圈,也几乎从来不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,转发一个‘负能量’的短视频。

一提笔,都是官话;一发帖,都是正能量;一开口,都是莫谈国事。

总归就是奉行领导的舆情判断原则:

好话漂亮话,多说多宣传;丑事负面报道的事,少说少传播。

好人好事,喇叭架起大力宣传;丑人丑事,尽量消音,不能让事情闹大了。

我们齐声高呼“精彩极了”,最后万马齐喑再无“糟糕透了”。

内蒙古开鲁县,浩云止耕,不值一提;河北秦皇岛,万吨粮食失窃被搬运一空,另一种阴兵借粮罢了,不必再议。

你就是闹得再大,免职警告、临时工背锅、诚恳道歉。

便算完事了。

最后再补一句通告,“深刻反思,举一反三,感谢监督”。

到了你真的来监督的时候,“燃气费用大幅上涨,我要发帖曝光监督质疑。”

你猜,他们还感不感谢你的“监督”?

图片

4

今天上午,浙江宣传官微,发了一篇文章《领导干部要多上上网》。

“有的领导干部试图用“封堵删”的方式平息舆论,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,以为“一删了之”就能万事大吉;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感到恐惧,不敢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,不敢面对广大网民的质疑,心里没底怕出错。”

“好话要听,刺耳的批评也要听。有人说,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恭维的场面话,而互联网能让人清醒。网络与现实的区别之一就是网络可以“蒙面”,网民少了几分顾虑。所以大多数网民在情绪表达上没有太多弯弯绕绕,加上对一些情况未必了解得那么全面,这样一来,总少不了发出一些刺耳、尖锐的批评声。只要网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,领导干部就应该耐心听取、虚心接受,有些话和建议,可能调研多次也听不到。”

“去微博、小红书、B站等社交平台多看看,也多点开评论、弹幕看看网友的心声。”

官媒关评,先输一半。

什么叫领导干部的服务理念和现实网友的民意相悖?

昆山女子发帖被约谈事件,大同阳高县的“市场主体倍增计划”,就是严重脱离民情民意。

他们忽略了网友和公民真正在意什么,他们凭着自己的喜好和个人意志去为了官声政绩大搞形式主义作秀,而真正到了涉及民生困苦的具体事件上来,他们又隐身闪退避而不谈甚至是扼杀民众心声和禁止叫苦喊冤。

微信群里骂一句草包书记,紧急跨市抓人;爆料者曝光城管撕春联搞创文创卫,第二天在老家被人跟踪;住建局里戴个纸帽维权反映问题,一个月后“涉嫌寻衅滋事”被行拘7日。

我们的很多干部啊,已经听不得人民群众的骂声了。

相关部门的某些领导啊,已经不愿意费时费力地去帮着解决问题了,他们觉得,比起解决问题,似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,要更容易些。

这是法治精神的倒退,也是文明城市的不和谐,更是公权力部门公信力不断丧失的前兆。

昔日武汉城,训诫“传谣”八君子,此等惨烈的教训,终究是没人长记性。

图片

林孤小姐

如果批评不被允许,那么赞美毫无意义。

588篇原创内容

公众号

民生问题12

官场13

社会百态47

时评96

权力8

民生问题 · 目录

上一篇漂亮!用官方的新闻,去打官方的脸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
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